栏目导航
非营利组织传扬客家文化之研究-以新竹县客家文化发展协会客语
作者:何瑞珍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语童诗 非营利组织 客家文化 
描述:出中肯的政策性建議。 研究發現包括:(1)在組織運作方面,「協會」會務十分單純,會務實際運作情形與章程規範內容相比,並無任何差異。(2)在客家文化傳揚方面,「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舉辦的客家文化活動,不僅聯絡鄉親的情誼,且凝聚客家族群的內聚力。其中有不少非客家族群和外籍新娘也樂在活動中,提升居民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瞭解,達到族群融合、客家文化廣傳之效益。(3)在客語童詩推廣方面,全國客語童詩創作大賽活動在客家文化傳揚上最重要的影響,是比賽背後所帶動的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漣漪效應,即在整個賽前醞釀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活化、創新的東西。這股擴張力和感染力,對於客家文化的復甦與傳揚有相當大的效益和貢獻,厚實了客家兒童文學的基礎,更達成民族命脈延續的使命,這是本研究認為客語童詩的推廣真正意義與其核心價值的貢獻。
雲林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
作者:許瑛玳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詔安客 開墾 宗教 宗族 社會語言 
描述:希望透過詔安客的聚落開發、社會語言使用、宗教信仰以及祖先崇拜等面向,利用文化圈的概念,來突顯雲林詔安客的獨特文化特色。雲林詔安客如何保有其客家話的使用、以及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筆者認為是因為聚落相當集中的關係,這是他們仍保存其獨特的文化的一大關鍵。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尋找雲林詔安客的文化特色,並且將詔安客視為一個獨立的群體來論述。希望藉此研究所使用的文化圈的概念,可以幫助未來其他研究者在研究詔安客文化的參考資料。台灣的地方文化正不斷的在改變,未來詔安客文化會如何改變將是相當值得關注的焦點,也是很好的研究議題值得繼續探討。
集体认同的建构:当代台湾客家论述的内容与脉络分析(1987
作者:林诗伟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文化运动 客家论述 族群政治 集体认同 
描述:族群界線)和「應得權利」共識的建立;客家論述興起的背景跟客家族群所面臨的「雙重同化」困境密切相關,而運動組織與反對運動陣營的策略結盟,則促成客家議題的公共領域化,族群政治的競爭更讓客家文化運動獲得制度性的回應,此歷程的變化同時承載著運動訴求目標、潛在敵人與意義轉變的更迭;藉由對客家問題的診斷、處方的提出和激勵參與動機的陳述,運動組織得以爭取潛在參與者支持運動理念,透過實際投入運動行列的過程,個人亦成為形塑客家認同樣貌的建構者,而客家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在此則實踐著集體認同的動態建構,「社會學干預」的進行使得客家論述再次受到強化與確認。
集体行动与地域性的再建构--以美浓反水库运动为例
作者:郑玉惠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美浓反水库运动 地域性 美浓水库 空间分工 社会空间 地方发展 
描述:對於政治力、經濟力過份膨脹的反彈,而「美濃反水庫運動」正是這樣的一個事例;但在此過程中,卻也呈顯出另一層的意義,亦即地方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除必須面臨的環境開發行為外,它又該如何回過頭來思考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地方本身發展的課題?因此,本論文也就是欲透過在美濃引發的反水庫運動之契機,進而探討在水庫計畫下,反水庫運動與地方面臨的發展課題之間產生的互動與回應,而”地域性”(locality)的研究概念正可提供給我們作為分析的方向。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流程首先乃是,試圖將美濃的空間分工角色放置在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來加以檢視,並進一步將「美濃水庫」作為一個分析論述的中心,藉由涉入其間的作用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來釐清反水庫地域性的形塑過程,亦即藉由社會動員的過程,來探討不同的社會角色對於美濃空間的不同想像,而這些不同想像的又是如何在社會動員的過程中產生作用,並藉此凸顯美濃空間地域的特殊性;最後,則透過反水庫運動的過程來檢視美濃地方在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工角色,以及不同社會角色的衝突所建構的地域特色,又將如何藉由社會空間的互動,進而影響地區的發展路徑?
在美濃水庫興建案提出後而引發的地方反水庫行動中,我們觀察到當中央的水資源開發結合著南部工業區開發的產業政策而到來時,「美濃」理所當然地成為南台灣重化工業發展用水的「水資源輸出地」,更是「地方環境資源的輸出地」,亦即其乃是透過環境的犧牲來成就區域的經濟發展。然而對地方居民而言,隨著戰後空間分工情勢的形成,美濃以其環境資源與人文特色,作為大高雄地區觀光休閒去處的分工位置亦早於七十年代末期即已形成,因此,在既有環境生態、人文特色與產業特色下,作為一個大高雄都會區後花園的休閒觀光區分工角色的發展,也在地方上反水庫動員形塑的過程中,被地方社會團體所建構出來。因此,「美濃社會空間」的意義與角色的建構過程,在官方的行政單位與地方上以農民、養殖業者、小型服務業者、以及包括了醫生、建築業者等為主的中產階級與教師為首的文化、生態保育團體、社運份子等所組的反水庫隊伍,之間的爭論,也就在水庫對生命財產的威脅、環境生態的破壞、水資源開發的政治經濟考量、文化與地方認同以及地方發展的論述中呈現出來。
而從地方發展的角度觀之,水庫的論述分析在官方的行政部門與地方社會間,也正透過不同的發展規劃而開展—開發單位水資會(局)獲致來自相關行政單位的協商與妥協下,而賦予其對於水庫開發與地方發展規劃之正當性,因此,在技術中心主義下,美濃的未來將是以水庫周邊(包括了黃蝶生態公園與遊樂設施)為中心,鎮上古蹟與客家文化為輔來發展,而在地方支持水庫興建者秉持著「水庫帶來地方繁榮」的訴求中得到大力聲援。然而,地方上凝聚的反水庫力量,卻以其不同的環境經理視野,建構出不同於官方的地方發展方式,其中以「愛鄉協進會」為主導的地方營造工作,則呈現出地方文化與產業發展的遠景,而在地方為數眾多的農民對於經濟生產的期待中得到共鳴,並也同時增強居民的認同基礎;此外,更結合著養殖業者、地方服務業者與無數眾多的文化、生態人士對於「以地方既有元素帶動觀光事業發展」的訴求,增強以地方自身特色來延續其作為大高雄都會區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的發展共識。
因此,反水庫運動對於美濃的一個意義,也正是提供了一個台灣鄉村(美濃)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一種地方再發展的機會;然而在美濃,這種地方的發展與空間意義的重新界定,則是透過涉入水庫爭論中的官方與地方不同的社會群體所建構與呈顯出來的,因而透過反水庫運動的社會實踐也就使得涉入美濃這個地域社會空間的社會關係再行重組,並且也在更廣的區域層級中,在與水庫議題關連的外界社會團體間,以奠基在客家族群文化、水資源的分配與區域環境議題上進行串連,而使得美濃的社會空間特性被突顯出來。因此,將美濃這個地域視為一個社會空間單位,我們也就是透過將地方上的反水庫行動視之為其地域性轉化的契機,而在這個抗爭過程中,來檢視不同的行動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在這個論述領域中交互作用,而呈現出這個社會空間所被再現的意義。
隘垦区伯公研究:以新竹县北埔地区为例
作者:吴声淼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隘垦区 垦户首 伯公 伯公下 
描述:的廟宇居最多數,土地公的設置,往往與人群聚集勞動以及聚落的形成有關,因此,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土地公。北埔地區偏處新竹城東南山區,漢人入墾之前,向為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姜秀鑾於道光15年(1835)武裝進入北埔,擊退原住民,並招佃開發山林埔地,吸引大批的漢民從事開墾,終至取得土地,墾民得以成家立業,定居於此。開墾當初,聚落居民為求在地的平安,有時僅三、五戶也會設置一個土地公來祭拜。在北埔地區稱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公廟為「伯公下」,庄頭庄尾隨處可見。在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台灣の宗教》書中,指出台灣民間信仰是以天公、土地公和媽祖為中心展開的,可見土地公在台灣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筆者走訪北埔地區發現了百座以上伯公,祂就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家中長者每天的大事。家中有婚喪喜慶、子弟赴考、服兵役、求職,都得到伯公下前禮敬,祈求平安順利。事實上,伯公的蹤跡並非僅見於庄頭、田間,在其他地方也有祂的坐落,如墓旁(后土)、宗祠廳堂內(土地龍神)、一般神明的廟宇內均有供奉,由此可見伯公對北埔居民關係之密切,可謂北埔客家居民最親近之神祇了。過去對於北台灣客家地區的伯公研究或偏於伯公類型的分類;或著重於伯公祭祀圈的討論;以及伯公廟建築型式的研究。北埔是金廣福墾戶武裝移民墾成的地區,有強而有力的墾戶所領導,支配地方,而以此隘墾區土地伯公信仰為範圍,從事人與土地關係的研究,則甚為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對小區域社會發展的了解,探究北埔伯公信仰現況、武裝拓墾與北埔伯公、聚落環境與北埔伯公、北埔伯公與社會變遷等研究;其中特別針對北埔地區武裝移墾以及墾首地方強力的支配下,土地伯公信仰的發展情形,做一深入的探討。本文主要之目的:第一,以歷史學、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科際整合方式進行「北埔伯公信仰」的相關研究。第二,建立「北埔伯公信仰」在社會、經濟、宗教、歲時祭儀等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第三,探討隘墾區墾首與「北埔伯公信仰」的關係研究。
陳三立及其散文研究
作者:高銘淇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陳三立 散文 散原 陳寅恪 義寧 江西客家 
描述:與生平對他的影響;文學創作如何反映多樣性的生命省思內涵;三立舊文學在文化變遷之際扮演之地位與意義;三立在亂世中如何安身立命,俾供後人找尋心靈慰藉,文中並著重以三立之散文來印證其思想主張。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取材範圍等;第二章〈陳三立散文寫作背景及生平傳略〉:從政治局勢、科舉制度、文化與思想之過渡轉型、學術風氣來論述晚清時代趨勢;又分從三立家世背景、人生經歷、師友交誼來探究三立的家世生平,以達知人論世之效;第三章〈陳三立散文體類與題材〉:整理與歸納三立散文作品,並從中推測三立散文體類數量側重趨勢及其成因;第四章〈陳三立處世思想〉:大體而言,三立從儒、道二家出發,看待人世諸多變化;本章分從人生、經世(教育、政治、國防、外交與實業)、醫學與宗教等面向,來分析三立面臨世間人、事、物而產生的種種觀點;第五章〈陳三立文學思想及其散文成就〉:本章以「意氣說」來建構三立的文學思想體系;並從簡而有法、文多警策、形象生動、引據經史、謀篇變化來分析三立之散文特色;此外,從前人關於三立的筆記、詩話、序跋中之評價中,發現三立散文值得後世效法;三立散文與桐城派有若近若離關係;其文名為其詩名掩蓋,或受詩文傳播影響;第六章〈結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成果及研究展望。
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作者:刘治中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闽赣粤三省 交界界面 客家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描述:交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具有如下共同的特色:<br> ①闽赣粤交界处,都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无论是方言、建筑、风俗习惯、信仰等,都各具地方特色,是客家味浓厚的地区。<br> ②闽赣粤交界界面处,都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每个地市富有“群山共舞、江河浩荡”特点的同时,具有赖以生存的江河、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更具有丰富的客家生态文化。<br> ③赣州、龙岩、河源、梅州等闽赣粤三省交界,原来是穷山僻壤、未开化地区,经过客家人千里迁徙,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充分发挥劳动创造力,在群山峻岭中开辟出“梯田文化”,在众多河流中,逐渐适应、开辟出“江河文化”,逐步革新了中原生存时期的农耕文化,开辟了中原人跟当地土著人、山川河流和谐、共融的局面。<br> (2)采用尺度分析方法对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当前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面临着生态资源被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br> ①各地市政府都做自己辖区的规划,打自己的小财政算盘。<br> 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低下,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执法不力,“企业违法成本低”现象严重。<br> ③生态农业建设落后。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农田超标污灌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农畜产品受到污染,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引起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br> ④矿业和果业无序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江河采砂秩序混乱,导致江河上游的几个支系河床不断提高。<br> ⑤交通设施等仍成为区域合作的瓶颈。<br> (3)采用SWOT分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法对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树立“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开放大客家”的观念,在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掌握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搞好对赣粤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规划,分块、分期、分步推进客家生态文化资源系列开发及配套建设,构筑客家生态文化核心产业群,促进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br> ①完善“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对客家文化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快申遗进程,扩大“世遗效应”。<br> ②致力打造赣粤闽“千里客家旅游文化长廊”。<br> ③科学、有效地整合赣粤闽区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赣粤闽三省客家特色旅游精品串联线路。<br> ④做好客家文化产业的保护措施、形成综合开发市场机制。丰富客家文化旅游的内涵,注意和其他旅游产品的联动,形成客家文化旅游的产业链。
闽西永定客家方言虚词研究
作者:李小华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永定客家方言 语法 虚词 语义功能 语法化 探源 
描述:普通话、周边的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及其他方言的同类现象作了比较,必要时也对古代汉语尤其是近代汉语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实现了“普—方—古”大三角的检视。除前言和结语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结构助词,主要讨论作定语标记、转指标记、状态词标记和补语标记的助词及其来源,分析“得”字的结构及其性质,并对汉语能性“得”字后置作了尝试性的解释。第二章是体貌助词,考察各种体貌的表现形式,比如,实现体助词“欸”、“来”、持续体助词“倒”、经历体和重行貌助词“过”等。第三章是语气助词,逐个描写表陈述、感叹、祈使、假设和疑问的语气助词的语法功能,着重分析反复问句的表现形式及句末语气助词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并探讨情态标记“可多”的语法化过程。第四章细致地描写了各个连词的语义功能。第五章对副词进行了分类的考察,并对各个否定副词进行比较和辨析。第六章逐个考察介词的语义功能,分析表示比较、被动、处置等相关句式,也探讨了“得”、“到”等部分介词的语源问题。
闽西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保护与空间改造设计:传统土楼民居建筑
作者:黄丽香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土楼 建筑 遗产 交往空间 保护与更新 
描述:同受到威胁,地域特征也趋于丧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客家土楼更显弥足珍贵,积极传承、发扬土楼地域文化愈显迫切。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福建客家土楼村落与中国大部分的乡村一样面临着空巢化的危机,这一危机带来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使得此时土楼正走在它的命运转折点上。当前,我们需要思索的是,传统土楼建筑形式和传统居住生活方式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得到很好延续,这也是现今保护土楼建筑遗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文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闽西永定客家圆土楼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征、土楼聚居的生活方式以及土楼文化,解析土楼建筑存在的问题,并以保护建筑实体本身和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为初衷,从空间与交往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土楼建筑空间进行改造设计,探寻一条科学有效的传统建筑保护方式,谋求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需求下的延续与创新。
闽西客语纵横论
作者:蓝小玲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闽西 客语 
描述:; 价值。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客方言是因民族的迁徒而形成的,    客家迁移的历史及路线,是我们认识客方言的性质,分析其演    变的一个参考。客家由北至南的迁移有两次:第一次在东晋永    嘉之乱,多数尚未南渡;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时,到达赣南    闽西,他们既然有从山西、河南、安徽入赣闽的,亦有从甘肃南    部经湖北。湖南到达赣闽的。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二次迁移。客家    到达闽赣山区,客方言即在此经数百年而形成。闽西是客家到     达南方后的新居地,相对粤客、四川和台湾等客语来说,闽西     是客语的本土,它在客方言的中心区,内部既保留有极其一致    的共同点,亦有宋元以后几百年演变形成的多种差异。因此,     闽西客语对客方言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都能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将闽西客语的音韵系统与中古音作个比较,分声、    韵、调三部分,列表说明,其中的异同多能一目了然。     第三章分四节阐述客方言语音的特点及演变。第一节分析    声母,共讨论五个问题。l.客语的浊音送气,这是    客语的一个较重要的特点,虽说其他方言亦有此特点,但都不    如客语那么一致,那么有规律。根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    的考证,根据客先民居地现代的语音事实,本文认为浊音送气    是客家自中原旧地带来的特点,浊音本带有送气的成素,只是    不作为音位而存在,这体现了方言的差异,二次南迁时,浊音    正开始清化,新的特点“送气” 即起来瓦解这类推拉平的作用。    远隔篝的南北方言共有的这个特点不是各归各平等深化出来    的,而是它们过去的基本特点的共同保留。烙、唇音的分化:    从现代客语的比较中推知,客语原本亦无轻唇,唐末至宋轻唇    开始从重唇分化出来,这一变化亦及客先民方言,只是由于    客家的南迁,这一变化显得很不彻底,有些字只有轻唇一读,     有些字有轻重唇两读,也有些字只有重唇一读。3、精庄知章    组的演变:根据闽西客语与智力开发东客语的异同占,本文推测庄组    一直未从精组分化出来,而知章亦不是分两步从端而出,它们    是同时从端分化,暗藏未有过二分的过程,这些都与北方话的演    变不同。湖南、闽西等地客语尚有知章读[t-、t'-],证明了    客家南迁时,舌头音尚未分化。以后的演变是在南方进行的,    分两种演变类型:一是从端组分出的知章与精庄合流(如梅县、    宁化等),一是分出的知章独立一组(如长汀、连城等),    4、 乐喉音的演变:将闽西客语的辅音音位作一些比较可以看出,    客语见系若有腭化的,即与知章倒流,塞擦音至多为两套。若    知章独为一组的,见系腭化归入知章,则尖团分立;若知章与     精庄合流的,见系腭化后则尖畴不分。可见,在舌齿音分化后,    见系才腭化。这腭化又是从擦音开始的,连城话即是一个很好     的证明。5、来母三等在闽西部分客语读作[t-],由临川至    梅县。这一特点时断时续。这应是早期在湖南、江西一带发生    的音变,扩散至部分地区,并未波及整个客语区,因而不是客     语内部一致的特点。     第二节讲座声调。本文先综合了客方言声调的类型,指出     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和主要差异,最重要的是上声和去声。共同    之处是:①浊上浊去合一,这是在南迁前即已形成的特点,浊    音清化后二者合为一调。②浊上与次浊上都有部分清化后归阴    平,这是共他方言极难找到的,尤其是次浊上声归阴平。③次    浊字部分随浊音。部分随清音演变,这在上声和八声中表现尤    为明显。由共时的比较中可知,声调的演变首先是浊上、虽去    混合,清化后,先为七调: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阳去     阴入、阳入。其后,部分方言上,去声再演变,或是阳去归上    声,或是阳去归去声,或是阳去不变,上声与阴去合一。在宋    末客家部分进入粤东后,闽西部分客语又经历了入声消失的演变。     第三节讨论韵母,先讨论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根据客语共时的比较和近体诗、词的押韵,本文认为在闽西客    语中咸、山、梗三摄应是咸摄先被归并,而臻曾梗深四摄在客    语则是曾梗同音。臻再合八,最后闽西客语又将深摄并入其中,     这样演变的区别看来与元音壬位的高低有关。至于来自上古东    部的江韵,从东部分出后即与宕摄合一,另有个别字一直来从    东部分出,故同通摄。阴声韵的讨论分作两组:①果、效、流摄,    ②蟹、假、止、遇摄。由现代客语,闽语和宋代的记录、诗    词用韵,可推知古代歌、豪、着确如《切韵》之分,而后部分    地区歌豪合一,部分地区豪着合一,歌豪合一考戈流合一。对    第二组着重分析蟹摄一等“台、胎”二分,“开盔”合一的现    象以及蟹摄与假、止、遇的关系。入声韵主要讨论[-p、-t、-k]    的演变过程。本节还对《切韵》三等与四等在客语中的一些特     殊反映作了分析说明。     第四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拟了原始客语的语音系统    这样的系统可以体现与中古音的关系。反映客语的总体面貌,    解释后来的演变。本节还提出了十一条现代客语的特征,其中    “浊音送气”和“全浊、次浊上声部分归阴平” 是它的核心    别外,根据其他特征,可划分客语的次方言。本节以阳声入声    韵尾的多少,知章精庄的分合、八声的有无、见系的腭化与否    为条件、划出了客语的次方言。     第四章主要考释客方言的部分基本语词,它对于正确划定    客方言的区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考释的语词是在各地互相    对照的基础上确定的,考释多有引证。本节考出的语词有的是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认定的,如客语表“挑、担”之义的动词读    [K'ai](长汀语),将各地的读音相对照,再参考其他同音韵    地位的“我”等基本词,本文确认就是古汉语中极常用的“荷”。    这是古语词在客语中的保留。方言举例以长汀为代表。     总之,客方言唐末至宋末经数百年而形成,又经过以后    七、八百年的演变,虽然内部有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它    的语音系统还是词汇系统。都向我们显示。客方言确为汉语的一大方言。    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征和演变方式,能给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约十二万字。